
嵩县陆浑水库放水,方便群众抗旱浇麦。记者 王铮 通讯员 李卫超 摄

在武陟县詹店镇黄河滩区的一处麦田,农民用遥控器打开喷灌设施灌溉小麦。王琳锋 摄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中)在夏邑县查看小麦长势和土壤墒情。受访者供图 郸城县汲冢镇黄楼村村民用自动灌溉机为小麦浇孕穗水。刘士广 摄
一场持续的旱情,正在“烤问”中原大地。
自3月中旬起,河南持续高温少雨,伴随多日大风,土壤失墒加快,对小麦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4月份以来,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夏粮生产是我省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对于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意义重大。
面对严峻形势,河南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协同作战,一场争分夺秒的抗旱保粮攻坚战全面打响。
一场特殊的旱情
小麦生产历经秋、冬、春、夏,260多天的生长期,在面对不利因素时,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腾挪空间,但今年的旱情却十分特殊。
特殊在哪儿?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小麦专家雷振生研究员说:“今年的旱情,时间点‘不对’。从小麦生长来看,此时正是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小麦开始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时期,正需要大量水分。从小麦产量来看,此时麦田缺水干旱,会减少亩穗数,对穗粒数也有较大影响。”
近年来,异常天气、灾害时常发生,但无论是从发生阶段还是持续时间来看,此次旱情都极为少见。
然而,困扰全省8500万亩麦田的还不仅是降水减少。“今年的不利因素还在于,缺少有效降水的同时,全省气温偏高,还伴随大风,加剧了土壤墒情的缺失,高温、少雨、大风三者叠加,进一步加剧了旱情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雷振生说。
纵观整个小麦生长季,今年冬前及早春,全省小麦返青期一、二类苗占比90%左右,苗情为近年来最好的一年。不少农技推广人员在田间调查后,将其总结为群体最大、苗情最好、植株最壮、病情最轻,这为小麦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任凭麦田“喊渴”,则前功尽弃,损失惨重;迈过这道坎,丰收才能有保障。
争分夺秒抗旱浇水
及时浇灌,是应对旱情的关键。
整个4月份,扶沟县黄土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袁公平几乎都泡在麦田里,忙碌的时候,他甚至分不清身上是水还是汗。“虽然老天不帮忙,但人勤地不懒,咱得让它喝饱水。”袁公平说。
流转土地1000亩,像袁公平这样的种植户,最怕的就是浇水。去年袁公平花费60多万元新建的灌溉设备,今年派上了大用场。
因为临近河流,袁公平在田间修建了“储水室”,通过主管道将河水抽进来,经过过滤后再输送至田间,田间则安装了喷灌设备。需要浇水时,只需要推上电闸,根据浇灌地块打开相应开关即可。免去了在田间来回扯管、换位置的麻烦,效率更高,也更省人工。
麦田遇上旱情,最怕浇不上水,但对于种植户来说,还要算一笔灌溉成本账。
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种植大户李长亮,对这两者都不担心:田间地头就有井,浇水不愁;采用滴灌设备,省时省力成本低。
在获嘉县,随着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当地种植户习惯于将浇水叫作“滴水”。
小麦播种季,滴灌带随着播种机械一同铺设至田间,连接主管、接上水井后,浇地十分方便。滴灌的方式,节水不少,配合施肥罐,还能实现水肥一体化。
以前,李长亮的300亩小麦需要7个人用20天时间才能浇一遍水,如果遇上今年的旱情,根本来不及。现在,他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以前是旱了浇,现在让小麦顿顿吃饱喝足。”李长亮说。
同样,在灵宝市故县镇,随着农户马永海对设备终端的操作,一台台移动式喷灌设备便开始均匀地喷洒水花,滋润着每一株小麦。
“这块地一共100多亩,这是第四次给麦田喷灌了,目前小麦长势还不错。”马永海说。
天不帮忙人努力,全省8500万亩麦田里,抗旱浇水场景时时上演,种植户各出奇招,坚决打赢这场抗旱攻坚战。
从旱能浇到浇得好
河南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却是水资源不足的省份。如何把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好,高效节水灌溉,是河南面对的重要课题。
“面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这个大课题,我们需要坚持趋利避害的基本原则,做到正确认识—科学应对—有效利用。”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内乡县东北部的马山口、王店、余关、湍东4个乡镇,地下水和地表水缺乏,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如何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04年以来,内乡县大力进行灌区建设,通过地下纵横的管网将上游水库蓄水输送到这片土地,让昔日的“望天收”变成高产田。
如今,打磨岗灌区基本实现高效节水全覆盖,亩次灌溉用水量由原来的200立方米降为40立方米,获评全国第一批灌区水效领跑者。
除了灌区支撑,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让旱涝保收成为现实。
在郸城县汲冢镇黄竹园村,村民郭海军面对小麦缺水,显得十分从容:高标准农田把水渠引到田边,不用愁。
兰考县考城镇一处高标准农田,因为浇灌及时,麦田并未受到旱情影响,种植大户张世豪说:今年小麦基础好、管理到位,有望实现增产。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河南作为黄淮海区代表之一,要重点着力提高灌溉保证率,完善现代化耕作条件。
近年来,河南把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今年初,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800多万亩。
纵观全省,凝聚合力、协同作战,是打赢这场抗旱保粮攻坚战的关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部门启动抗旱气象保障服务特别工作状态,组织空地一体化人工增雨作业;省农业农村厅组建技术指导专班,分赴全省各地开展“一喷三防”及抗旱浇麦培训,手把手指导农户精准施策;水利系统及时调度全省灌区开闸引水,为农田灌溉提供水源……
挖潜“旱地小麦”
4月份,宜阳县韩城镇的种植大户麦海伟没有盼来有效降水,眼看苗情很好的3000亩小麦因为旱情产量受损,他只能尽可能补救。
宜阳县所在的豫西丘陵地区,旱区浇灌本就不易。麦海伟在高处建设了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将井水抽出储存,再通过管道输送至麦田。尽管采取了喷灌、滴灌等多种节水灌溉措施,但水源不足让麦海伟无能为力。
“还好,这几年我一直种的是耐旱的小麦品种,能够尽量减少损失。”麦海伟说的小麦品种,就是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小麦专家团队选育的“洛旱”系列小麦品种。
耐旱小麦品种,有啥不同?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小麦所副所长吴少辉研究员说:“从表面上看,耐旱小麦往往株高更高。而最大的区别其实藏在地下,以‘洛旱22’为例,其根系能够达到3米以上,远超普通小麦。”
洛阳、三门峡等地是我省主要的旱作区,也是受此次旱情影响较大的区域。吴少辉介绍,豫西旱作区“十年九旱”,早在20世纪,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就开始为旱区选育适合的小麦品种,如今,该院的育种团队已经是第四代,选育的“洛旱”系列小麦品种,在洛阳、三门峡以及陕西、山西等旱作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选育耐旱品种,无疑是旱作区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我们选育品种,不仅要考虑耐旱,还要能够高产。”吴少辉解释,目标就是旱年少减产,平年能增产,风调雨顺创高产。
我省每年小麦播种面积8500万亩,其中有1000多万亩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洛阳、三门峡、平顶山等地的丘陵区。在丘陵地区种小麦,如果没有水浇条件,选的又不是抗旱品种,就可能产量很低或绝收。“如果我省有一半的中低产田种上抗旱小麦,每亩地产量能提高100公斤,增产的数字就不可小看。”吴少辉说,要挖掘中低产田增产潜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需要培育和推广更多耐旱耐热的小麦新品种。
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的恒温库里,保存有5000多份来自全国各地、国外的种质资源,这是全国最大的旱地小麦种质资源库。“这些资源是我们品种选育的基础,也是减损增产的底气所在。”吴少辉说。(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董豪杰 于涛)
记者手记
跑赢麦管 最后冲刺
一场旱情,牵动着中原儿女的心。
面对灾害,河南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主动作为,多措并举保粮安。从种下希望到丰收到手,这场260多天的持久战我们一直未曾松懈。
往前看麦苗。小麦播种、冬前管理、春管等阶段,农业部门发布多项田间管理指导意见,农技推广人员奔赴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不少种植户采用先进的播种机械,加装北斗导航等设备,提高播种质量。今年春季,小麦苗情好,“壮苗”占比高,为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田间看管理。旱情发生时,我省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在抗旱浇水的同时,随着田间湿度的增加,赤霉病等病害风险高。农业农村部门专门制定了抗旱浇水和病虫害防治两手抓的田间管理措施,指导农户开展科学管理。
全面看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小麦产量的三要素,只有三者合理“搭配”,才能获得丰收。旱情发生时,我省麦田亩穗数基本成形,受影响有限,且根据多地反映,今年小麦群体合理,不少麦田达到50万穗。干旱带来的最大影响在穗粒数,水分不足可能导致穗子偏小,这也是抗旱的关键所在。亩穗数增加,抗旱保穗粒数,采取措施提高千粒重,就能保障小麦产量。
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本就存在协调关系。因干旱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就会相应增加,这是小麦的自我调节机制。在决定小麦千粒重的灌浆期,浇好灌浆水、防好干热风和中后期病虫害,做好田间管理,就能够在小麦自我调节的基础上,扬长补短,取得丰产丰收。
颗粒归仓才是丰收。在小麦收获前,农业农村部门也已制定相关技术措施,指导全省农户在收获前15天停止浇水。麦收临近,农机部门也已做好做足机械准备,农机手们通过培训、减损大比武等,不断提高收获技能,减少收获损失。(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董豪杰 于涛)
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 出品